中華傳統文化似乎一直強調溫文爾雅、禮貌謙遜,讓人要保持好的脾氣,不要輕易發火,要學會控制好情緒。
可是有的時候,人還是需要點脾氣的。
脾氣運用得好,將會讓很多事情得以順利解決,也是體現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
該有脾氣的時候也得有。
發脾氣是一種責任
有些事好言好語勸告,起不到作用,那就得有點脾氣了。
大家對周恩來總理的印像是什麼?是溫文爾雅,謙遜有禮。
殊不知,他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不過他的脾氣一般都是為了體現自己作為總理的責任。
工作上,週總理對人民負責,遇到某些人對工作不負責,他就會發脾氣。
匯報工作時,如果一問三不知,亦或連匯報內容都出錯,他便會發脾氣。
因為這些現像在週總理這裡,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
週總理難得發脾氣,但是他的脾氣皆因一種責任。
當我們遇見一件事情有損他人利益、有損原則的時候,發脾氣則是理所當然的。
適時適度地發脾氣——
父母對孩子不好的行為發脾氣,領導對下屬不負責的行為發脾氣,
平日里看到不當行為而發脾氣,這些都是被允許的。
控制情緒,不僅是讓情緒不失控,也是利用自己的情緒使事情往理想方面發展。
為何發脾氣,如何發脾氣,怎麼發揮發脾氣的作用,這些都可以由我們自己控制。
發脾氣體現一種態度
脾氣也體現了一種態度。
幾年前,有個視頻在推特上特別火。
視頻中,一個外國孩子Keaton流著眼淚,訴說了他在學校被欺負的經歷。
並且表示被欺負的不止他一個,他質問為什麼這些人要從別人身上找樂子。
這條視頻贏得了超過千萬的點擊量和大量轉發,獲得了眾多名人的發聲。
他們都為這個孩子的勇敢點贊。
Keaton在視頻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很顯然,他在發脾氣。
在關鍵時候發脾氣,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明確態度的一種方式。
脾氣可以是一把利劍,在關鍵時候亮出來,指向敵人,保護自己。
當我們用脾氣表達自己的態度時,對方也會露怯,考慮他們無禮的行為是否要繼續。
若是一味收起自己的脾氣,對方會將醜態愈演愈烈,最終受傷害的只能是自己。
運用好脾氣,關鍵時候,保護自己。
如何正確處理脾氣
對事不對人
發脾氣是一種對待事情的態度,如果事情有違道德、原則,發脾氣情有可原。
但如果只是針對個人,而大肆發脾氣,那就不可取。
事情過去了,脾氣也應該過去,不能記仇,不可把此時的錯誤附加到未來的相處中。
需要做善後
發脾氣的目的是什麼?理應是為了讓事情處理得更好,而不是越來越糟糕。所以當發完脾氣之後,要懂得善後。
善後工作做得好,在日後的相處中,也不會有隔閡。
如果只是發一通不明不白的脾氣,不但會使對方不舒服,影響日後相處,也會讓事情得不到解決。
一碼歸一碼
凡事不要遷怒於他人,也不要因為一件事情遷怒到另一件事情。
事情一碼歸一碼。
今天因為某件事發了脾氣,明天再談論另外的事情,就應該從頭開始,用全新的態度去面對。
這樣處理脾氣,乾淨利落,明明白白。
不遷怒體現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胸懷。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一種善待。
凡事都有兩面性,脾氣也一樣。
脾氣運用得好,可以使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傷人傷己。
發脾氣可以只是一種表現,而不傷及內裡。表面發脾氣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但是心情不應該受到過多影響。
不能讓脾氣在內心運轉,而傷了身體。
當然,能夠控制脾氣,又能把事情完美解決,這樣是最好不過的了。
(30)